首页

丝袜脚吐奶

时间:2025-05-25 14:03:17 作者:百年之间,角色互换了! 浏览量:80809

  一百年前,孙中山致信美国“汽车大王”亨利·福特,邀请他访华,共谋中国工业化发展,然而却未能实现。

  一百年后,形势逆转:福特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,希望借助中国的电池技术打入全球电动车市场。

  这不仅是角色的互换,更是中国科技和产业地位飞跃的生动写照。

  100年前:孙中山致信福特未果

  1924年,孙中山先生致信亨利·福特(Henry Ford),邀请其前往中国南方实地考察,希望借助福特在工业化方面的经验与实力,推动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,并提出“以更盛大的规模成就同样的事业”的设想。

  孙中山致信福特段落节选

  我了解并拜读了阁下在美国的惊人之作。您可在中国以更盛大的规模,成就同样的事业。在某种意义上,可以说您在美国的事业更具有个人色彩,而在中国,您将有机会以一个新工业体系的形式,表达和实现您的思想和理想。

  我现在认识到,如果将主要希望寄托在列强的现政府身上,那大概是要碰壁的。依我看来,可以在您这样富于生气的实干家身上寄托更大的希望。这就是我诚邀您访问华南的原因,您可以借此对中国的发展做第一手的研究,而这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大的问题之一。

  然而,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与贫困之中,工业基础薄弱,政局动荡,对国际资本吸引力有限。

  福特办公室的一位助理回信说,福特已经收到了邀请,但“目前没有前往中国的打算”。

  如今,这封信的原件仍藏于美国底特律的福特博物馆,成为中美早期交流中的一段历史注脚。

  100年后:福特主动寻求与中企合作

  一百年后的今天,角色悄然互换。2023年2月,福特宣布将与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展开合作,在美国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,计划于2026年投产。根据协议,该项目由福特独资建设,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授权及相关运营支持。

  尽管该项目曾在2023年秋季因市场和政策不确定性一度暂停,福特于当年11月宣布重启计划,并将产能缩减约43%。即便如此,该合作仍被美国媒体视为“必要的联姻”,显示出福特对中国电池技术的高度依赖。

  位于密歇根州的汽车行业咨询公司——中国汽车洞察(Sino Auto Insights)的负责人涂乐认为,美国汽车制造商要想生产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电动汽车,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合作至关重要。他说,“美国传统汽车制造商制造低价汽车的唯一途径就是使用中国电池。从产能和制造业的角度来看,他们将永远领先于我们。”

  从“世界工厂”到技术输出国

  福特的选择,正代表着众多跨国企业的新趋势。近年来,中国科技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,中国也正从全球制造基地向技术输出国和创新高地迈进,在动力电池、光伏、风能等多个领域取得领先优势。

  2024年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总结了中国经济对跨国公司具有吸引力的四大优势:一是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,二是中国在全球南方的投资,三是中国的“超竞争”市场,四是中国的14亿消费者。

  福特百年间的态度转变,折射出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战略调整,更是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。未来,中国技术与模式的出海仍面临挑战,但也充满机遇。中国企业有望在更多前沿领域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跃升。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沃恩·格辛当选新任英国威尔士首席大臣

字节跳动通报中称,鼓励大家发声,欢迎大家及时向违规举报平台反馈各类违规线索,公司会严格保护反馈信息及其来源,严禁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行为。目前,公司已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性排查机制,一经发现,将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追究相应责任。(完)

中华慈善日:福建宁德让慈行善举蔚然成风

张潇然记得,刚进队时,大家都不熟悉,不好意思透露想家的情绪,纷纷躲在被子里哭,动静大了,教练上来询问“你们咋了?”她却回答“我们饿了”。嘻嘻哈哈一阵,愁绪被消解,友情却建立了;而面对半白半黑的脸,她们也找到了办法,“摘掉面罩,都晒黑就匀了”;至于伤病,疼痛过后已经成为她们互相调侃的素材,在张淑棋看来,“卡(摔倒)不能避免,那就好好练、做好动作,减少受伤,不能让自己白疼吧。”在困难面前,这群十来岁的女孩因为“喜欢滑雪时飞起来的感觉”,放言“自己选择的路,爬着也得过去”。

睡眠经济催生新业态 更多人愿为“睡个好觉”买单

见义勇为事迹发生后,海淀区民政局依据《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》及其实施办法,确认王宇、黄树焘的义举为见义勇为行为。

韩正会见新加坡总统尚达曼

“观看短剧的主力正快速发生变化,从一、二线城市的年轻人迅速扩张至三、四线的中老年人群。”张霄表示,短剧免费看的模式看上去更“诱人”,更迎合银发族的触网习惯。

河北梆子《密云十姐妹》将上演 唱腔、唱段再升级

中国在全球大国中率先提出“双碳”目标,即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将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,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